Compressor vs. Limiter:壓縮器與限制器到底有什麼不同?
- 好可愛
- 2月11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在音樂製作的世界裡,Compressor(壓縮器) 和 Limiter(限制器) 是兩個經常被混淆的效果器。它們看起來都能壓縮音量,甚至讓聲音變大,但這兩者的作用其實大不相同。你是否也曾經困惑過:
「Limiter 不是能放大音量嗎?那為什麼 Compressor 也可以?」
「這兩者都能降低動態範圍,那我是不是可以只用其中一個?」
本篇文章就來幫你釐清 Compressor 和 Limiter 的真正區別、用途、用法,以及它們在音訊處理中的正確順序!

1. 什麼是 Compressor(壓縮器)?
定義:壓縮音量動態範圍,讓大小聲的差距縮小
Compressor 的主要功能是降低音訊的動態範圍,也就是將最小聲與最大聲之間的差異縮小。
它會偵測到音訊超過某個設定的閾值(Threshold)時,對超過的部分進行壓縮,讓最大聲不會太突兀,而小聲的部分可以透過補償增益(Make-up Gain)來提升,從而讓聲音聽起來更均勻、更穩定。
Compressor 的主要參數:
Threshold(閾值):當音量超過這個值時,壓縮才會開始作用。
Ratio(壓縮比):壓縮的強度,例如 4:1 表示超過 Threshold 的部分,音量會被壓縮 4 倍。
Attack(起動時間):壓縮器開始作用的速度。
Release(釋放時間):壓縮結束後回復正常音量的速度。
Make-up Gain(補償增益):壓縮後的音訊可以用這個增益來補償音量損失。
Compressor 的用途:
讓聲音更穩定,不會忽大忽小
改善人聲、樂器的細節,讓其更具存在感
讓混音更有凝聚力,適當壓縮鼓組、貝斯、人聲等音軌
2. 什麼是 Limiter(限制器)?
定義:限制音量的最大峰值,防止破音(Clipping)
Limiter 與 Compressor 類似,但它的作用更極端,專門用來避免音訊超過某個最大值(Peak),防止音訊超過 0dB 產生削波失真(Clipping)。
其實,Limiter 本質上就是一種極端的 Compressor,通常使用 10:1 或更高的 Ratio(壓縮比),當音訊超過 Threshold 時,它幾乎會立刻將其壓住,不讓音量超過設定的最大範圍。
Limiter 的主要參數:
Threshold(閾值):超過此值的音量將被「硬性限制」。
Attack(起動時間):通常極短,以立即生效。
Release(釋放時間):音量回復的速度。
Output Ceiling(輸出上限):設定最大輸出值,通常設在 -0.1dB 至 -0.3dB 避免 Clipping。
Limiter 的用途:
防止音量超過 0dB,避免破音
讓整體音量更大聲(透過抬高輸出上限)
用於母帶處理(Mastering)來提升歌曲整體音量
3. Compressor vs. Limiter 的關鍵差異
參數 | Compressor(壓縮器) | Limiter(限制器) |
主要作用 | 縮小音量的動態範圍 | 限制音量不超過特定值 |
壓縮比(Ratio) | 2:1 - 10:1(適中) | 10:1 以上(極端) |
作用範圍 | 針對大部分音訊 | 只針對最大音量 |
用途 | 平衡音量、增強細節 | 避免 Clipping、提升總體音量 |
4. 使用順序:Compressor 先還是 Limiter 先?
這是一個常見的問題,正確的順序應該是:
先使用 Compressor 讓音訊更穩定,減少動態範圍的起伏。
再使用 Limiter 確保音量不超過 0dB,防止破音。
「簡單來說,Compressor 是為了控制動態,Limiter 是最後一道安全閥!」
5. 總結:該用 Compressor 還是 Limiter?
當你在處理音訊時,應該依據需求來選擇工具:
如果你的音訊有明顯的大小聲變化,用 Compressor 來平衡。
如果你的音訊已經平衡,但還需要避免過載,用 Limiter 來控制峰值。
這兩者並不是互斥的,反而可以搭配使用,確保混音既有動態感,又不會破音。透過適當的 Compressor 設定,你可以讓聲音更緊密、更有衝擊力,而 Limiter 則能確保音樂在各種設備上播放時都保持清晰且不會過載。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釐清 Compressor 和 Limiter 的真正區別,讓你的混音更加專業!
Comments